QQ:355128452

导航菜单

新闻资讯

爱尔眼科:商誉87亿、陷行贿、医疗纠纷风波|ESG案例

出品|网易财经ESG作者|王晓丽根据万得最新ESG评级,爱尔眼科获评“A”级,位列行业第七。不过亮眼的评价背后,爱尔眼科的经营管理问题却持续引发争议。此前不久,南通爱尔眼科医院CEO兼党支部书记于文娟,因违规宴请当地公职人员,被南通市崇川区纪委给予党纪处分。据了解,上述事件主要源于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医生的实名举报。据相关报道,艾芬自2020年因在武汉爱尔眼科接受白内障手术引发医疗纠纷以来,便持续曝光爱尔眼科问题,并多次向监管部门举报其违规行为。今年4月,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段某民(爱尔眼科党委副书记、公共事务部总监)因发布不实言论侵害艾芬名誉权,需删除侵权内容、公开道歉并赔偿5000元,艾芬起诉的另外两起类似案件也一审胜诉,目前三份判决均处于上诉期内。除此之外爱尔眼科的业绩也表现出疲态。据其2024年财报数据,报告期内,公司虽然营收、净利润均出现增长,但其净利润增速有所下降,扣非净利润更出现上市以来首次负增长,较去年同比下降11.82%。对于业绩增长问题,公司在2024年财报中表示,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消费需求出现明显不足,眼科行业增速呈现放缓态势,公司经营面临较大挑战,面临激进扩张后的商誉减值等风险。医疗服务、产品安全与质量待提升在社会维度,根据MSCI公布的医药行业ESG评级标准,MSCI主要关注企业在产品安全与质量、人力资本开发与医疗健康可得性等方面的表现。然而,从爱尔眼科的实际表现来看,该公司在社会维度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来源:MSCI官网查阅《爱尔眼科2024年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可知,在双重重要性评估矩阵中,爱尔眼科将优质医疗服务列为最重要议题,同时将产品安全与质量列为较为重要的议题,这与MSCI的关注点基本保持一致。来源:《爱尔眼科2024年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然而,近年来爱尔眼科频繁陷入行贿风波,旗下各地医疗机构因涉及医疗广告、卫生监管等违规行为被处罚的情况时有发生,一系列医疗事故、虚假广告等问题也屡被曝光,使其一度站在舆论风口浪尖,屡遭消费者诟病。2017年,武汉爱尔眼科因人工晶体安装失误,导致患者左眼失明;2018年,葫芦岛爱尔眼科因诊疗过失,导致患者视网膜脱落;2021年1月,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质疑其在爱尔眼科就诊时,医生没有仔细检查其眼底,以致延误发现及治疗视网膜脱落的时机,导致出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以及右眼几乎失明的情况。此后,艾芬因与爱尔眼科的医疗纠纷,持续揭露爱尔眼科存在的问题,并多次向监管部门举报其违规行为。2023年12月,艾芬发文称,广西贵港爱尔眼科医院院长冯某某在手术中捶压八旬老人头部,引发网友关注。事件曝光后,爱尔眼科深夜紧急声明,免去贵港爱尔CEO职务,暂停院长冯某某职务。此外,2024年8月,艾芬还向国家卫健委寄送举报信,举报爱尔眼科多家医院存在伪造诊断证明的行为。具体方式为,医院为患者完成近视手术后,工作人员不填写诊断证明上的手术时间,在医生签名和医院盖章后,将诊断证明、医生签名时所用的笔交给患者或家属,嘱咐其自行填写虚假手术时间以通过体检。在国家卫健委收到艾芬的举报信后,对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三省的93家爱尔眼科医院进行了排查。排查发现江苏南京爱尔眼科医院、扬州爱尔眼科医院、安徽蚌埠爱尔眼科医院、湖北咸宁爱尔眼科医院4家医院涉嫌出具虚假诊断证明。据了解,在部分国家机关或单位的招聘中,对应聘者的视力标准较为严格,尤其是对于通过激光手术矫正视力的人员,要求手术完成至少6个月后才能进行体检。为帮助患者满足这一要求,爱尔眼科被指篡改患者接受近视手术的实际日期。例如,2022年8月,一名青年因体检视力不达标,在蚌埠爱尔眼科医院接受了双眼全飞秒手术。术后,医院出具的诊断证明书未填写日期,患者自行填写为2021年12月,从而顺利通过体检。然而,该患者后来因右眼“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病”治疗无效死亡。其父亲举报后,安徽省卫健委对蚌埠爱尔眼科医院及当事医生进行了调查,并作出了警告、罚款及不良执业记分等行政处罚。此外,2024年4月,扬州市卫健委也收到对扬州爱尔眼科医院的相关举报,并对其立案查处,责令整改、警告并处罚款。2024年年底,河南许昌爱尔眼科医院被举报给转诊医生提成,并遭到当地市监局立案调查。除了虚假诊断证明问题,艾芬还向国家卫健委反映宿迁科以康爱尔五官医院商业贿赂问题,并提供了“借支季节性工资台账“表格,显示该医院在2017 - 2019年向转介人(多为宿迁各地医疗系统员工和公职人员)支付超78万元回扣。国家卫健委信访回复单表明,2022年宿迁市卫健委收到举报后联合多部门开展调查,2023年4月处理完毕,目前该医疗机构已注销,涉案相关人员已由当地纪检监察部门处理。除了艾芬的持续爆料,爱尔眼科旗下公司也屡遭投诉。桂林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因违反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被桂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罚款10万元。具体情况是,该医院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分别在2023年10月24日、10月2日擅自开展义诊诊疗活动;并安排未取得医师资格的医学专业毕业生独立从事义诊诊疗活动,为群众实施白内障筛查。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爱尔眼科及其旗下公司共有数百起司法案件,涉及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生命权和健康权纠纷等。此外,爱尔眼科旗下医院因违反广告内容管理规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等,受到151条行政处罚。除广告违法外,据报道爱尔眼科旗下医院在医保资金使用方面的违规行为更具危害性。2024年4月,黄冈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因过度治疗、超标准收费、重复收费、不合理收费及超医保限定条件用药等行为,被黄州区医疗保障局依法处罚。类似情况在其他爱尔眼科机构中亦时有发生,如兰州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在2021年至2022年间因过度诊疗、重复收费等问题两次被兰州市医保局罚款。江门鹤山、台山市等地的爱尔眼科医院同样因过度检查、串换诊疗项目、超医保支付政策范围结算等违法行为,造成医保资金损失并被处以罚款及整改。业绩增速放缓、商誉87亿在治理维度,MSCI给予医药企业超过30%的权重。然而,爱尔眼科在这一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业绩增速放缓、高扩张、高商誉等问题。作为眼科茅,爱尔眼科市值从2021年4000多亿的巅峰跌至如今的1106亿。从业绩表现来看,2024年爱尔眼科业绩不佳。报告期内,公司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出现上市以来首次负增长,营收增速降至五年最低水平,归母净利润增速同样为五年最低。从细分业务来看,爱尔眼科的主营业务包括屈光项目、视光服务项目、白内障项目、眼前段项目、眼后段项目以及其他项目等六大类,其中屈光项目、视光服务项目和白内障项目是主要营收点。2024年,这三大主营业务分别实现营收76.03亿元、52.79亿元和34.89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36.23%、25.16%和16.63%。然而,2024年这三大主营业务的增速分别仅为2.31%、6.43%和4.87%,增长乏力。不仅如此,公司毛利率也受到严重影响。2024年,爱尔眼科整体毛利率为48.12%,较2023年下降2.67个百分点,这也是近五年来首次低于50%。2025年一季度,其毛利率继续下滑至48.02%。长期以来,爱尔眼科坚持激进扩张模式,采用“PE+上市公司收购”的模式,并在“三级诊疗”运营体系的驱动下,旗下医疗机构数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4年爱尔眼科旗下品牌医院、眼科中心有71家,而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其品牌医院、眼科中心及诊所在全球范围内已达到974家。然而,高速的并购扩张让爱尔眼科的管理能力面临巨大考验。随着医院数量的增加,公司内部管理变得愈加复杂,产品服务屡遭投诉,旗下公司也屡遭处罚。与此同时,爱尔眼科的持续扩张主要依靠并购基金模式,这一模式带来了高悬的商誉风险。年报及相关公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爱尔眼科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增至621家,相较上一年度新增149家,其中超90家是通过收购实现合并的。持续的收购扩张使得商誉规模急剧攀升。截至2024年末,爱尔眼科商誉账面价值为84.48亿元,占净资产比例达40.8%,仅2024年商誉就增加了21.45亿元。截至2024年,爱尔眼科累计计提商誉减值准备金额达17.21亿元。此外,公司的高溢价收购策略也引发了外界关注,被质疑涉嫌利益输送。公开资料显示,绍兴爱尔在2022年前9个月净利润仅为31.53万元,2021年甚至亏损88.1万元,净资产仅为148万元,但爱尔眼科却以5727万元的价格收购,溢价率高达55倍。类似案例还有2021年8月,爱尔眼科计划以3367.5万元收购河源爱尔75%股权,而当时该子公司上半年净资产仅为8.95万元,溢价率超过500倍。这些高溢价收购案例引发了监管部门的深入询问,但爱尔眼科对此予以否认。今年5月,爱尔眼科再次发生类似事件。5月12日晚,爱尔眼科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深圳滨海爱尔以6.50亿元自有资金,获得深圳广晟数码技术有限公司60%股权及特定债权。公告显示,广晟数码原由广东省广晟置业集团有限公司持股60%、深圳亮视医疗投资有限公司持股40%,而深圳亮视医疗投资有限公司是爱尔眼科控股股东爱尔医疗投资集团的全资孙公司,因此这笔交易涉及关联交易。此次交易的超高估值溢价引发市场关注。公告显示,以2024年3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广晟数码净资产账面值为9648.65万元,评估值8.21亿元,评估增值7.24亿元,溢价率高达750.67%。与此同时,与爱尔眼科激进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是其研发投入占比极低。根据2024年财报,公司研发费用为3.206亿元,同比下降3.86%。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自2017年以来,爱尔眼科研发费用增速首次出现下滑。与此同时,公司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仅为1.53%,低于同行水平。在当前眼科技术快速迭代、市场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爱尔眼科“重扩张、轻研发“的模式可能会对其长期竞争力产生影响。因此,如何在短期利润与长期研发投入之间找到平衡,已成为爱尔眼科战略抉择的核心要点。参考资料:[1] 《近十年净利润首降,医疗纠纷不断,爱尔眼科激进扩张隐患初显》;财事汇[2] 《84.9亿商誉悬顶!爱尔眼科,该如何摆脱“路径依赖“?》;侃见财经[3] 《资本风云丨深陷医疗风波、商誉减值超10亿,爱尔眼科并购后遗症显现?》;子弹财经[4] 《ESG风险观察|侵犯他人名誉,爱尔眼科高管被判赔礼道歉》;齐鲁晚报